THINKPAD 全系列香港机型即时价格信息微软Surface Pro 9/Pro 8/Go 3/Laptop5/Laptop Go2/Studio 全国联保行货价格信息联想拯救者、小新、扬天及昭阳笔记本电脑全国联保行货报价华为Mate60、Mate60 Pro、Mate X5、Nova12 Pro、荣耀100 Pro、荣耀Magic 6 Pro手机行情苹果Macbook Pro/Macbook Air/iMac全国联保机型最新行情
THINKPAD 全系列正品全国联保行货价格信息合肥DELL戴尔XPS、灵越、成就、G16系列全国联保行货价格信息惠普战系列、星系列、光影精灵、暗影精灵全国联保行货即时价格信息华为笔记本电脑MateBook 14s/MateBook 16s、Matebook X Pro、D14、D16系列/荣耀MagicBook 苹果iPhone 15/15 Pro/15 Pro Max/iPad Pro 2022/iPad Air5/Mini6全国联保机型最新行情
ThinkPad子品牌ThinkBook新青年创业本价格信息联想、THINKPAD、戴尔、华为、苹果和微软Surface产品官方客服地址及联系电话NBCLUB办公地址、电话及交通路线笔记本电脑配件最新价格信息 内存及固态硬盘等 
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红色悲剧
                                          ——谈苏德战争初期的红军
*写在正文前的*
作为一个对二战军事及相关历史拥有浓厚兴趣的青年,一直有写一篇这类文章的冲动。前些时候,破飞机送给我一本书,名字叫《二战秘密档案》,作者是俄罗斯历史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封面设计得很夸张:暗红色的背景下,一颗镂空的红星,里面镶嵌了一把鲜红色的镰刀斧头。细细品来才发现,这是一本旨在“揭露真相”的档案,作者通过引述些许不为人知的材料,阐述了自己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作战效能及指挥高层内幕的看法。我必须承认,即将写成的这篇读后感,其内容及主体思想与这本书有相当差距,因为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发觉得该书作者与其说在客观地揭露历史,不如说是在刻意示好于西方史学界(与贝利亚的儿子所著《我的父亲贝利亚》一书中的精神有些许神似),其批判和诋毁当年苏联红军将领及统帅的深度甚至超过了那些西方学者。但是,我注意到书中提到的一些士兵回忆录的片断以及苏联解体之后解密的政府及军队档案,这些资料对于我的这篇文章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也再次印证了我对当年那场战争的理解至少是比较客观的,下面我就开始我的陈述。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第一部分:战前的红军
提到战前的红军,就不得不提到对那个时代苏联影响至深的运动:1936-1939年间的大清洗,我主要是探讨军事问题,所以关于大清洗的政治诱因、进程以及对苏联各个领域的深远影响在这里就略去了。我只谈其对红军的影响,下面我引述一段二战红军著名将领罗科索夫斯基回忆录里的一段话:“战争前被逮捕乃至枪决的还有16位集团军司令中的15位、所有的军长、几乎所有的师长和旅长、近一半的团长、所有的集团军级政治委员、几乎所有的军、师、旅级政治委员和三分之一的团级政委以及许许多多的中下级指挥员。”[注1]被处决的军队将领还包括五个元帅中的三个: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叶戈罗夫。可以坦率地说,大清洗运动对苏联红军的破坏性并不在而后爆发的苏德战争初期的德军之下,自国内革命战争以来无数经验丰富的军队指挥被瞬间从历史的长河中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中下级指挥员以及填充的内务部契卡人员,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为数众多的团长甚至是营长被突然提拔为师以上级别干部,这对红军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同时更为严重的恶果是肃反运动极大地抹杀了红军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和其对手——德国军官团及国防军士官阶层的精神面貌正好相反。“在战争初期的红军中,下到连长、上至军区司令员,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找上级汇报请示才敢作出决定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思想包袱无疑是肃反阴影加在红军指挥员身上的无形枷锁,严重制约了红军战斗力的正常发挥。”[注2]我个人认为,苏德战争爆发后的两个月间,红军面对德军攻势全线溃退,究其原因固然有战争突然性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由于红军指挥系统混乱无序,无数部队指挥员面对德军进攻仓皇失措,作战部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极度缺乏战术素养。当然,不能说大清洗的影响都是负面的。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代,正是新旧战争思想激烈碰撞的时刻,从普法战争、日俄战争到一战期间占据战争主导的阵地拉锯战模式正在走向没落,以坦克兵团作为中坚的大兵团机械化作战模式正在悄然兴起。那些参加了一战、在而后的苏联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白匪和外国干涉军的战争中指挥部队的老资格军队指挥员们,他们未必能认真清醒地接受新的战争模式,而那些由于指挥系统空缺被迅速提拔的中底层军官,有相当部分还是具备很强素质的(比方说朱可夫,他作为一名参加过一战的青年骑兵,深刻地理解了骑兵和坦克部队之间承前启后的血脉关系,通过对战争模式的冷静思考,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诸兵种合成作战的重要性,在1939年的苏日哈拉欣河战役中,刚刚被提升为少将的他广泛运用步炮及步坦协同作战模式,在其麾下红军及蒙古红军兵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一举击溃日军第6军团,全歼日军精锐的第一战车师团,斯大林发现了他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上的独特天赋,随即任命他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朱可夫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接替庸碌的梅列茨科夫大将成为红军总参谋长。)可以说,大清洗也造就了一批年轻的红军将领,他们即将走上历史舞台,在而后的苏德战争中,正是这些战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们”,肩负起了统领数百万红军的重任,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接下来谈谈战前红军的装备和防务情况。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要想用比较简练的语句合理的描绘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红军的人员配置及技术兵器装备情况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苏联政府历来卓有成效的保密工作和该时期红军系统运作的混乱不堪,反映这方面的资料很多都自相矛盾、无法统一,在这里我只能将大体可信的情况列出来。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A.兵力及部署:
在1939-1940年间,苏联红军的防御重点有两个:一个是远东地区,主要防御日本,在这一地区部署了三个方面军(和平时期称军区):红旗远东方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和西伯利亚方面军。根据苏联战前的一份机密文件显示[注3],该地区部署了57个步兵师、6个坦克师、2个机械化师、7个骑兵师共计73个师,兵力在103-120万之间,对于远东的兵力部署我不详细介绍;另一个就是苏联的西部边境地区,在德国闪击波兰的同时,苏联红军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协议向西占领了波兰沿登布林-华沙-波兹南一线以东的东部以及罗马尼亚的比塞拉比亚地区,同时强迫环波罗的海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加入苏联同盟,将西部边境向西推进了大约150-350公里不等的距离。在这个方向上部署了红军编成内实力最为雄厚的作战部队,兵力在1941年6月战争前夕大约为430万人,独立编成了共计258个师,还有为数众多的边境守卫部队、内务部特战部队以及最高统帅部直属的战略预备队。根据上述资料大体的估计,苏联红军在战前的总兵力大约为550-580万左右,这个数字是德军的两倍还多,而且应该还是缩水后的数据。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B.技术兵器装备情况:
西方学者说苏联红军是靠人海战术取得了苏德战争的最终胜利,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战前的红军不仅兵力庞大,而且拥有数量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兵器库。按照已解密的苏联及西方档案,截至1941年6月,红军拥有坦克25,000余辆,作战飞机19,000余架,110,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其中有14,000余辆坦克,11,000余架作战飞机以及将近70,000门火炮部署在西部边境地区用以对德防御。这些数字是惊人的。就拿与之对抗的骁勇善战的德军来说,坦克总数也不过4,000余辆,其中有将近700辆还是由于吞并了捷克而得到的老式35t、38t坦克;而德国空军能够用于进攻苏联的作战飞机一共也就1830架;德军拥有40,000门左右的火炮,红军仍然占压倒性优势[注4]。其他诸如英法美日等国的技术兵器装备均少于德国,更不可能和红军相比。如果简单的罗列数据,我们就不可能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到其中的真相。现在我以坦克这一最有代表性的技术兵器为例,剖析一下这一庞大兵器库中的真实情况。
在红军拥有的25,000余辆坦克中,现在可以确定数量及型号的有23,000余辆,下面是其编成:BT型快速坦克6000辆,T-26型坦克11000辆,T-28型中型多炮塔坦克500辆,T-35型重型多炮塔坦克51辆,T-37系列侦察坦克(即卡登.洛伊德超轻坦克的发展型号)4222辆,T-34型中型坦克967辆,KV-1型重型坦克508辆,KV-2型重型坦克83辆。这里面,只有T-34型、KV-1型和KV-2型坦克是在1938年设计定型的新锐坦克,其余基本上是1925-1933年间设计定型的老式坦克,无法有效对抗德军精锐的Panzer 3和Panzer 4型坦克部队[注5]。也就是说,此时的苏军处在新旧装备共存的时期,少量的新式装备性能优良,即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大量老旧的技术装备已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装备这些老旧兵器的红军部队即将付出血的代价(当然,苏德战争初期红军的全线溃败主要还不是装备问题,而是最高统帅部犯了战略上的致命错误,这一点后面我将要讲到)。
空军部队的装备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大量的老式飞机如伊-153、伊-16型战斗机仍然是空军歼击机部队的主力装备,老旧的斯勃-3和特波-3型轰炸机根本无法胜任支援地面作战的任务,性能较为先进的雅克-1型和米格-3型战斗机以及日后声名显赫的伊尔-2型强击机,无论是产量还是装备数量均不能满足作战需要,更为严重的是红空军严重缺乏技术娴熟的飞行员,技术兵种的人员训练和陆军一样水平有限。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C.战前红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部署及防御战术:
     我想着重谈的还是战前苏联红军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计划。因为在我看来,需要对战争初期红军战略溃败负主要责任的是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当然和斯大林的作风有很大关系)。正是他们不负责任的战略部署、缺乏远见的兵力配置、不切实际的防御计划以及对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荒谬判断导致在开战数月间葬送了数以百万计的红军士兵,将苏联带入濒临灭国的危险境地。如果读者觉得我是在骇人听闻,那么请你耐心的看下去。
     前面我已经提到,在苏联的西部边境地带红军部署了其实力最为雄厚的作战部队,这些部队由北向南延伸,从苏芬边境的卡累利阿地峡至列宁格勒向西南延伸至环波罗的海三国最后到加里宁格勒,这一地段由红军西北方面军(后来习惯称其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布防;沿立陶宛加盟共和国首府考纳斯向西南经登布林、布列斯特至现在波兰的卢布林以南一线镇守着红军西方面军;由乌克兰西部重镇利沃夫向南横跨喀尔巴阡山至罗马尼亚的比塞拉比亚地区部署着实力最为雄厚的红军西南方面军(就是前面我提到朱可夫曾经任职的原基辅特别军区)。整条战线横亘两千多公里,呈一个中间略微突出的半弧形走向。
红军最高统帅部所犯的第一个致命错误就是未能正确判明未来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斯大林一直固执地认为希特勒入侵的主要方向是在南线红军西南方面军当面,理由是德国急需占领乌克兰第聂伯河沿岸富饶的粮食产区以及打通通往高加索油田的通路(斯大林生于格鲁吉亚,这里面是否包含了其对乌克兰及高加索诸加盟共和国特有的感情已成为一个永恒的谜!但是而后的战争进程数次促使后人相信这个神话似的谜更像是真的)。当然从红军的战略角度考虑,斯大林的论断有其可信的一面。从战后解密的材料看希特勒确实钟情于乌克兰及外高加索丰富的资源,而苏联一旦失去乌克兰,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粮食产量,近一半的钢铁产量以及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但唯一不准确的就是在希特勒脑中有一个目标比这个更重要,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占领莫斯科,瓦解社会主义苏联。从地形上看,北线列宁格勒地域地势狭窄,加上有拉多加湖的阻隔,不利于机械化兵团展开。中部白俄罗斯边境虽然地势平坦,但是距离边境数十公里就有一个面积广大的湖泊水洼地带——普里皮亚季沼泽,一直延伸到白俄罗斯东部边城戈梅利,在这一地域采用坦克兵团作战似乎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所以在一切其他可能均排除之后,德军的主攻方向就只剩下南部的利沃夫一线了。历史在这里和斯大林同志开了一个玩笑,德军未来的主攻方向恰巧是中部红军西方面军防御正面,矛头直指莫斯科,至于说德军机械化集群如何克服沼泽的不利地形,我将在第二部分战争进程中具体说明,这也是德军战史上一次经典的不朽战例,写入了战后西方各国的军事教材。
红军最高统帅部所犯的第二个致命错误是过分夸大边境筑垒地域的战略防御作用。我们知道,在坦克这一新兴武器诞生以前,战争的模式主要以阵地战为主,防御一方只要构筑绵亘连续的数道筑垒阵地,就基本上达成了对进攻一方的战术优势。在一战的阵地战中,进攻一方总是扮演着悲剧角色,面对防御一方绵亘的战壕和铁丝网,平行推进的进攻部队往往会在交叉的机枪火力下损失殆尽,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拉锯战。但是随着坦克这种三位一体[注6]战争利器的诞生,进攻一方可以依托坚韧的装甲部队轻松撕开防御一方的战线。红军统帅部仍然沿袭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术教条,在防御作战中对于横亘的筑垒阵地过分依赖,以消极防御对抗德军的积极进攻,教训惨痛。同时,原有旧国境线上的“斯大林防线”尚未修筑完成,很多地域无人驻守,重武器极度匮乏,许多筑垒缺少钢筋混凝土工事;而随着向波兰腹地的挺进,在新国境线上又仓促构建了“莫洛托夫”防线,由于时间短暂,这一新的防线更加简陋,破绽百出。
红军最高统帅部所犯的第三个致命错误也是最为致命的就是在对待德军入侵的严重性以及敌我实力的对比上一直保持过分的幻想和自信。前面大家也看到了苏军庞大的作战序列,最高统帅部只看到了己方兵力以及技术兵器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但是对于部队训练严重不足、武器装备老化陈旧、指挥通信系统混乱不堪的事实认识不够。斯大林和他的红军将领们对于德军铁蹄横扫西欧及北欧的战例判断草率,简单的认为英法联军低下的作战艺术无力抵抗德军(他们很难意识到其实红军的战术素养并不比英法联军高明),同时斯大林错误地判断希特勒一定会先解决英国才能腾出手来对抗苏联,他自信的认为至少可以赢得一两年时间完成战备(所以面对问题百出的红军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分担心)。而在制定战争爆发后的战略计划上统帅部的将领们自信的让人费解。下面我引用一段战前红军统帅部战略计划原文:“红军的首要作战目标为:歼灭登布林以南开进中的德军。在动员令发布之日起的30日内,必须前进到沃斯特罗温卡-那累夫河-罗兹-克罗依兹堡-(克卢齐博克)-奥佩伦(沃博累)-奥尔穆兹(亚罗莫希)一线。……西南方面军的主攻方向为克拉科夫……西方面军……以此对华沙周围的敌军进行牵制,以支援西南方面军对敌军集群的攻击歼灭行动。……” [注7]这份战略防御计划中出现的诸如“前进”“主攻方向”“攻击歼灭行动”等等字眼让人触目惊心,其中的地名均在波兰、罗马尼亚境内甚至是德国境内,而对于如何对抗德军率先发起的进攻只是简单的用“歼灭登布林以南开进中的德军”这样寥寥数笔就轻松概括。红军统帅部的将领们制定的这份进攻性“战略防御计划”中的轻松口气和那种磅礴的气势实在让人震撼和费解。他们是果真认为挡住德军进攻轻而易举,还是因为斯大林这样认为他们就不得不这样认为,这又是一个永远的历史谜团。总之事实就是当苏德战事一开,250万德军深入苏联腹地的时候,红军统帅部的命令仍然可笑的满是诸如“进攻”、“迅速粉碎德军并攻入德国腹地”等等这样的词眼,而命令所下达给的那些部队很多已经不复存在或者陷入重重包围即将覆灭。总之,由于红军统帅部这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心理,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头三个月内,面对优势德军的凌厉攻势,苏联红军猝不及防,一溃千里。红军历来的进攻性战术在德军闪击战术面前一败涂地,而从来没有耐心研究有效防御模式的红军部队在而后的消极防御战中一败再败、处处被动,不仅丧失了全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环波罗的海三国,还使德军深入俄罗斯腹地,近逼莫斯科。
以上我分三部分概述了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几个主要方面的准备情况,相信读者现在已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当时的红军状况也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那么,红军的战术素养到底如何?面对德军他们如何作战,战争的进程如何发展,相信现在这些问题已经变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就按照历史的脉络带大家回到六十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去重温一下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第二部分:苏德战争爆发第一年的红军作战状况
      “据一位曾参加塞罗夫斯克高地强击的营长叙述,他们只袭击了敌人的一个碉堡。结果营长失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几乎所有的排级指挥员。当他鼓励战士们发起最后一次冲锋时,700多人的加强营只剩下不到100人,但敌人的机枪突然哑了声。闯进碉堡的红军战士们杀死了第二个机枪手,而第一个机枪手已经疯了,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尸体”
      “一位惩戒营的营长写道:‘我们团的两个营参加了一次10分钟的袭击战……’营长突然在堑壕中向着胸墙一跃而起:‘同志们!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为了我!冲啊!’战士们慢腾腾地从堑壕里向外爬着……德国人发起了红色的信号弹,刹那间强大的迫击炮火向我们铺天盖地地袭来……我们离开惩戒营的时候,只剩下7个人,而原先总数是306人” [注8]
上面我引述了两段《二战秘密档案》中的士兵回忆,索科洛夫先生并没有给出这两段回忆的出处,但是按照数年来我阅读的苏军作战资料特别是战后部分德军士兵的回忆录作为参考,所述战况应该是比较具有普遍意义的。在没有坦克协同的攻坚作战中,苏联士兵不顾一切的冲锋往往填充着悲剧色彩,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作战,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基本上是微不足道的战果。诚然在红军的价值体系中这些作战单位饱受了巨大牺牲而最终无论是否取得胜利都会得到较高评价,但从一个侧面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即使到了1945年,红军每一次进攻的损失依旧过于巨大。言归正传,接下来我将有重点地对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至1941年12月底莫斯科保卫战期间数次有代表性的战役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并附带我个人一些浅薄的观点。
从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到1941年底莫斯科保卫战第一阶段为止短短半年期间,凶猛的德军铁蹄从苏联西部边境一直杀到莫斯科近郊,整条战线至西向东蔓延了550-800公里。整个战争第一年大体分为这几个阶段(均按照红军一方的解释):边境保卫作战——斯摩棱斯克.大卢基会战——基辅保卫战——布良斯克.维亚季马会战——莫斯科保卫战。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A.边境保卫作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250万德军以及近30万仆从国军队,3400辆坦克,近2000架飞机组成的庞大作战序列分成三路对苏联发动闪电式进攻:北线冯.勒布元帅统帅的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方向攻击前进,迅速突破红军西北方面军的防线旋即攻占苏联西北重镇加里宁格勒,横扫环波罗的海三国而后继续向西北方向进攻,很快到达列宁格勒外围;南线龙德斯泰特元帅统帅的南方集团军群由克拉科夫前出突破红军西南方面军一线阵地而后攻克乌克兰西部重镇利沃夫,但在继续前进中遭到实力雄厚的红军西南方面军顽强抗击,进攻受阻;态势最为险恶的还是中线,由冯.博克元帅统帅的中央集团军群作为德军主力,向当面红军西方面军一线发动突然袭击。在6月21日晚面对无数前方情报,斯大林向全军下达了动员令,但是由于红军指挥通讯系统的低效率,这份动员令没有按时到达西方面军所属部队,方面军司令员巴普洛夫大将在得到前方零星战报时,面对混乱不明的形势,没有和最高统帅部取得联系,草率地离开方面军指挥部前往前线了解情况,致使西方面军从开战伊始就处在群龙无首的局面。德国空军在凌晨三点准时出现在边境后方不远的红军集结地域,而数量庞大的红空军作战飞机按照战前的命令被统一布置在离国境线不远的数个大型机场,几乎所有飞机在地面上被德国空军瞬间摧毁,苏联红军在第一时间丧失了战场制空权,密集的德国轰炸机群肆无忌惮的空袭边境地区的红军指挥通信系统、后勤保障基地乃至军团集结地。德中央集团军下辖的两把尖刀——霍特将军的第二坦克集群和古德里安将军的第三坦克集群,分别沿登布林向考纳斯、布列斯特向日托米尔方向出其不意地插向红军西方面军防御阵地的两翼,在轻松突破防线之后,他们不是简单的回头进攻红军的边境筑垒阵地,而是继续沿该方向深远迂回,最大限度发挥了坦克装甲兵团的快速突击能力,短短十天时间就前出绕过整个普利皮亚季沼泽地带,攻克白俄罗斯州首府明斯克,在现在白俄罗斯东部地区会师,也就是说,这两支装甲铁拳已经对红军西方面军原有一线和二线所有部队达成战略合围。而此时最让人费解的就是红军最高统帅部面对混乱的前线形势居然发出反攻的命令致使前线态势更为恶化,本来已经被包围的西方面军精锐的四个野战集团军和六个机械化军不是迅速向东退却突围,而是向着德军进攻的反方向对一线筑垒地域正面的德军摩托化集群发动全面反突击,而且由于收到命令的时间差异以及驻地距国境线的远近不同,这些部队居然是逐次发动反突击的,这种自杀式的行为使得西方面军在短短数日内遭到重创。当明白一切进攻均是徒劳的时刻,巴普洛夫才下令全线退却进入旧国境线上的第二道防线,可是由于红军部队刚刚遭到惨败,很多指挥员惊慌失措,加上正面德军摩托化集群的灵活穿插进攻,计划中有序的战略退却演变成战略溃退,潮水般退却的红军部队没能在第二道防线立足就继续向着维捷布斯特至斯摩棱斯克一线退去,可是这时两只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收拢了包围圈,西方面军主力约67万人经过艰苦的奋战最终只有不到二十万得以突破德军重围,其余四十余万精锐部队或战死或被俘,技术装备几乎全部损失。更为险恶的是,在西方面军正面已经没有第三道防线可以阻挡德军,斯摩棱斯克门户洞开,德军在开战半个多月内即走完了向莫斯科进军的前一半路程。[注9]
边境保卫战历时只有二十多天,德军用如此短的时间在中部取得了重大战果,两个装甲集群的深远迂回和向心突击合围歼灭红军战略重兵集团正是德军闪电战的精髓。对于德军来说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辉煌战役,其在军事史上的重要价值得到了战后西方各国的普遍认同。而苏联红军才刚刚开始吞下自负清高的恶果,由于最高统帅部的盲目自信和不切实际,接下来的数次战役将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B.斯摩棱斯克.大卢基会战:
截至1941年7月20日,中路德军已经兵临俄罗斯西部历史名城斯摩棱斯克城下,但是南北两线的进攻却并不顺利。北线勒布元帅所属部队在艰难地连克加里宁格勒和里加之后,在爱沙尼亚加盟共和国首府塔林——塔尔图——诺夫哥罗德一线遭遇到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南线主力的顽强抗击,由于列宁格勒外围过于狭窄的地势以及伊尔门湖、拉多加湖沼泽地带的阻隔,赫普纳的第四装甲集群无法实施侧翼迂回,德军北线攻势逐渐陷入停顿;南线龙德斯泰特元帅所属部队在攻克利沃夫之后的继续进攻中遭遇实力雄厚的红军西南方面军主力。这里我需要提到两位苏联将军:罗科索夫斯基少将和卢金中将。罗科索夫斯基少将统辖的第九机械化军和费得连科中将的第十九机械化军在开战伊始就前出至罗夫诺——舍佩托夫卡一线。虽然德装甲集群迅速瓦解了红军的反突击并击溃了费得连科的机械化军,但受挫后退却的罗科索夫斯基机械化军却将德装甲兵团引入了精心布设的口袋阵,重创了德军一个装甲师,并一直守卫战线到7月初。同时,镇守舍佩托夫卡——科罗斯坚的红军第16集团军,在卢金中将的统领下,击退了所有来犯的德军,同时将溃退下来的一线苏军重新组织起来,加固了该方向上的防线。对于卢金将军我想再多说几句,在卫国战争早期,他是红军中少有的卓越的集团军级指挥员,他特别擅长在己方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击退优势敌军,取得区域防御战役的胜利,由于指挥系统完善、政治工作到位,即使是在被合围的情况下(后面我将提到),他的集团军仍然能保持饱满的战斗意志。如果不是在日后的维亚季马——布良斯克战役中被俘,卢金中将肯定会成为和朱可夫齐名的方面军统帅。至7月中旬,西南方面军当面的态势相对缓和,贫弱的德南方集团军群在遭遇较大损失之后暂时停顿了下来。而此时中线斯摩棱斯克外围的形势极度恶化,这两位一战成名的西南方面军将领被调至残破的西方面军指挥斯摩棱斯克保卫战。而此时古德里安和霍特的坦克集团军已经从两翼迂回绕过了防守斯摩棱斯克当面的红军三个集团军,又一场合围战役即将上演,可德军万万没有想到,马上就要合拢的铁钳却碰到了一块顽石,罗科索夫斯基的第四集团军(其实只有一个不满员的步兵师、一个溃退下来的坦克师、一个重榴弹炮兵团和一些工兵部队……),顽强挡住了德军两个装甲师(包括隆美尔的“鬼”师)、一个摩托化师的疯狂进攻,并在得到加强后把他们顶了回去。罗科索夫斯基之所以能取得这个神话一般的战术胜利,是因为正确的配置了兵力以及合理的使用了坦克,在这里我姑且称其为罗氏防御战术,即尽可能构筑完备横亘的堑壕体系,将反坦克炮兵部队分散混编到阵地上以形成多角度的交叉反坦克火力,建立步兵和重炮兵之间的良好联系,以便炮兵能适时地给予步兵火力支援;将坦克部队集中起来作为预备队布置在防区两翼的后方,当德坦克集群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当面反坦克阵地的时候,对其侧翼发动快速突击。罗氏防御战术,在以后的数次战役中都被证明是装备劣势情况下防御敌坦克攻击集群的最有效方法。言归正传,由于罗氏成功的阻滞,加上卢金中将在正面卓越的防御作战,德军没能完成对当面苏军的合围歼灭,反而由于消耗太大而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但此时,刚刚稍有好转的形势使得红军最高统帅部错误的认为德军已无力前进,于是一场旨在彻底改变西方面军方向上态势的战役反攻在斯大林的授意下,由铁木辛哥元帅[注10]下达执行了。四个宝贵的红军集团军被用来进行又一次不明智的反突击而损失殆尽。7月30日,当面的苏军由于兵力上的巨大损失最终被合围,斯摩棱斯克陷落了,可英雄的卢金将军居然带领部队几乎完整的成功突围,为红军保存了一部分实力。
斯摩棱斯克.大卢基会战到此基本上结束了。这一阶段红军逐步从边境作战时的混乱无序状态中走了出来,开始比较有效的防御作战。只不过由于西方向上前期人员装备损失太大以及此时德军尚处于优势,加之最高统帅部仍旧对反攻抱有幻想而酿成恶果,苏联红军没能在中线阻止德军的步伐,随着斯摩棱斯克的陷落,莫斯科门户洞开,接下来的350公里路程全部是平原地带,志在必得的德军装甲兵团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C.基辅保卫战:
这一回,历史在这里和德军开了一个玩笑。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在攻克斯摩棱斯克之后立即停止前进,西方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但总的意见是希特勒断然干涉国防军陆军高层的指挥计划导致德军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战场态势。到1941年8月4号为止,德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推进到斯摩棱斯克以东40公里附近地域,而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却在数百公里外的后方被阻止。也就是说,德军的战略态势是中部突出在外,中央集团军群把自己的侧翼渐渐暴露给西南方面军和斯摩棱斯克北面的红军大卢基集团。希特勒预见到如果不迅速扭转这种不利的态势,有可能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客观地说,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比他的那些将军们明智许多)。正是这一对战场态势客观地估计促使希特勒下决心首先解决红军实力雄厚的西南方面军。因而,古德里安的第三、霍特的第二坦克集群除了少数部队留守配合中央集团军群其余摩托化部队防守斯摩棱斯克正面以外,主力分别转调南方、北方集团军群,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役即将拉开序幕。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南下和原属南方集群的克莱斯勒坦克集群合成一股,由北向南插向苏军西南方面军右翼,同时龙德斯泰特元帅的南方集团军主力从正面向第聂伯河右岸的西南方面军所属部队发起突击,迅速割裂了其与红军南方方面军的联系,战略合围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可是就在此时此刻,斯大林做出了一个神话般的决定——西南方面军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基辅!朱可夫清醒地察觉到德军又一场闪电式的合围战即将上演,直言不讳地告诫斯大林:“基辅必须放弃!!”(这是我最佩服朱可夫胆略的地方)斯大林惊愕之余解除了朱可夫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将他派往列宁格勒担任统帅部代表,同时严令西南方面军死守基辅。这个多少基于最高统帅私人情感的命令导致了无法弥补的惨痛后果,西南方面军面对深入的德装甲集群无动于衷、坐以待毙,最终,70余万苏军被战略合围在基辅——克列缅丘格——切尔卡瑟——波尔塔瓦包围圈内,并被最终分割歼灭。方面军司令部所在的1000多人的部队在洛赫维察西南的德留科夫希纳镇遭遇德军优势摩托化部队,方面军司令员、苏联英雄基尔波诺斯大将在试图率众突围的战斗中阵亡,与他一起战死的还有方面军军事委员、乌克兰共产党中央书记布尔米斯坚科、方面军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方面军直属部队只有由方面军作战部长巴格拉米扬上校带领的数百人侥幸冲出了包围圈,战前红军编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战略战役集团——西南方面军,基本上全军覆没了。
基辅大合围,是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联红军遭到的最惨痛失败。整个西南方面军的覆灭,直接导致德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从战略上达成对莫斯科当面红军西方面军残部的包围态势。该时期人员及技术兵器的惊人损失使得红军在而后莫斯科城下的战斗中更为被动,战前红军的数量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D.布良斯克.维亚季马会战:
对于布良斯克.维亚季马会战,我想概述一下。总的情况是进入1941年10月,由于德军在歼灭红军西南方面军的过程中,中央集团军群得到了两个月时间的休整,很多轻伤病员得以归队,大量战损的坦克装甲车辆经过修复后补充到装甲兵团中,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已略显颓势的德军又恢复了生气。希特勒现在开始考虑最终向莫斯科进军了。红军西方面军也同样得到了休整,补充了大量新鲜兵员,使得原来只剩下不到四十万的西方面军残部到9月底已经恢复至将近90万人,加上左翼布良斯克方面军的30万人,在莫斯科当面防守的红军总人数接近120万,但由于乌克兰的沦陷,苏联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基地,红军坦克及重型机械化车辆补充很慢,加之两个月的溃败红军技术兵种兵员损失严重,在未来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已经很难看到红军装甲兵作战的身影了。布良斯克.维亚季马会战,德军仍然是沿用两翼包抄、钳形攻势的闪电战术,红军最高统帅部虽然比较正确地判明了敌方的主攻方向,但是由于极度缺乏反坦克武器,加之德军坦克集群穿插过于迅速,红军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铁拳在其西方面军两翼的迅猛突击,正面防御部队在退却过程中再一次表现出极差的战术素养,没能及时地脱离德军重围。布良斯克.维亚季马战役是德军在苏德战争中获得的最为辉煌的胜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约二十万苏军阵亡,六十七万被俘,九万因伤入院,总共一百万苏军被扫荡一空。德军的损失不超过十五万人。更为险恶的是,苏联红军在经受了四次重大人员损失之后,在莫斯科当面已经没有多少正规部队了,当朱可夫被斯大林从列宁格勒紧急召回莫斯科组织防御的时候,他只收容了不到十万人的队伍,即使加上莫斯科附近少量兵力和被紧急征召入伍的新兵,当德军于10月10日开始向莫斯科进军时,朱可夫手头的兵力不会超过二十万人,他将面对将近一百万训练有素穷凶极恶的德军。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E.英雄的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伟大战役。如果要详细讲述会战的进程,可能导致我这篇文章篇幅上的冗余拖沓。我仍然只能简要的概述会战的过程和意义。德军在10月10日开始沿布良斯克——维亚季马一线向莫斯科进军,当面德军在遭遇到朱可夫仓促组建的首都防御部队后与其展开了激烈交火,而两个德军装甲集群再一次从红军防线的两翼进击,妄图战略合围莫斯科。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俄罗斯的泥泞季节降临了,德军坦克装备的窄边履带无法前进,严冬使得尚着秋装的德军士兵受到相当大的损失。装甲洪流在严寒中停止了前进。斯大林和红军最高统帅部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大批原属中亚、乌拉尔山、西伯利亚乃至远东的新锐部队抵达莫斯科地区(甚至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派出的第四十四骑兵师)。11月中旬,严寒使道路封冻,德军开始了新的攻势。北线德军快速向克林以东攻击前进,妄图抄袭红军右翼,无奈在加里宁——莫斯科公路一线撞上了罗科索夫斯基的第十六集团军,基于罗氏果断干练的指挥和红军指战员的顽强奋战特别是卡图科夫上校精锐的第四坦克旅及时加入战斗,莱茵哈特将军的第三装甲集群最终被阻止在莫斯科西北70-90公里处。南线古德里安的第二坦克集群情况同样不妙,他的坦克集群向着奥廖尔——图拉一线攻击前进,虽然经过苦战攻克了奥廖尔,但是面对严寒和越来越熟悉反坦克作战的苏联红军,他的部队损失惨重。当兵临图拉城下的时候,第二坦克集群只剩下50余辆可以使用的坦克,面对一步不退的波尔丁将军指挥的红军第五十集团军,11月27号,德军南线攻势被阻止。就在德军精疲力竭的时候,12月5日,苏联红军出乎意料的发动了全线反突击。这一次反突击再也不是徒劳无益的了,三十八万八千精锐的红军作战部队突然出现在德军正面防线的薄弱环节。面对潮水般的苏军冲锋,完全缺乏心理准备的德军守备部队溃败下来,战线多处被突破的现实促使德军最高统帅部不得不放弃合围莫斯科的战略意图,全线向后退却。苏军具体的反攻细节这里省略了,总之到来年3月,战线已经退回到距离莫斯科大约250公里以外的地域,加上红军不断的巩固正面防线,德军攻陷莫斯科、灭亡苏联的企图彻底破产。
对于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失败,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错误地判断了苏德两国的实力对比,对于苏联的战争潜力没有足够的认识。无疑1941年的德军远比苏军优秀,但是旨在依靠一次闪电进攻就在短短数月内彻底打垮苏联,德军的胃口超过了其本身具备的实力;而对于红军来说,1941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其代价过于高昂。以斯大林为代表的最高统帅部将红军乃至苏联带入了万急的境地,但是同样还是他们,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拯救苏联的重任。原先稚嫩的红军经过血雨腥风中的历练和锻造,逐步成长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并且最终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史无前例的重要贡献。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结语
   文章写到这里应该告一段落了。战争的历程是漫长而艰险的,苏联的卫国战争还需要四年的时间才能最终取得胜利。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读了《二战秘密档案》之后受了很大触动,这本书里面有很客观的地方,但也有不少地方在我看来缺乏依据而过于主观化。苏联红军在战前和战争第一年确实表现不佳,最高统帅部的指挥艺术单调乏味,很多命令不切实际。但不可磨灭的是,即使在红军最艰难的时刻,最高统帅部仍然在坚毅地统率着残破的红军坚持战斗,仍然有不少部队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术胜利。无数红军战士在强敌面前,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的英雄壮举不容他人诋毁!无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具有价值,至少他们以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忠诚、用最后一滴鲜血捍卫了苏维埃祖国的尊严,这些精神正是代表了正义的力量。环眼现实,世界正处在多极化和单极化激烈抗争的潮头,有人正以新的模式肆无忌惮地推行全球霸权,从某个角度讲,这和纳粹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代表,一定要肩负起世界和平的使命,走自己的路。忘战必丧邦,越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越要大力发展国防事业。只有在和平年代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顽强的干劲,努力建成一支强大、有序、灵活、坚毅的钢铁军队,才能在未来的各种强度战争中宠辱不惊,游刃有余。记住昨日的经验和教训,为了明日能做得更好!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注1]:罗科索夫斯基,参加过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和朱可夫一样,骑兵出身,由于战法灵活、指挥得当,在红军中很快由一名骑兵连长升至骑兵少将军长,大清洗运动爆发后被克格勃逮捕关押近两年之久,由于斯大林对骑兵军官的特殊感情,他于1939年被释放并指挥新组建的第9机械化军参加了苏德战争爆发时的边境保卫战。面对一边倒的颓势仍然指挥所属部队取得了不少战术胜利,在无数最艰苦的时刻和地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4年擢升为苏联元帅,在1945年攻克柏林的战役中指挥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作为右翼有力的牵制了德国中央集团军北线的作战部队,成功瓦解了古德里安策划的德军向叶林尼亚地域的反突击,有力配合了朱可夫所属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对柏林正面的进攻。战后任波兰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1956年奉调回国任国防部副部长。1968年病逝。其小传见战争艺术网站http://www.chinesewwii.net/
[注2]:引自《暗红破坏神——:“巴巴罗萨”前夕的苏联红军战备状况》
《战争史研究》第九期,P28
[注3]:《关于苏联军事力量在东西部的战略部署》,红军总参谋部解密档案
[注4]:《德国国防军1941年东线兵力配置及装备情况》,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战后解密档案
[注5]:苏德战争初期双方主战坦克主要性能参数:
        苏军方面:
T-34型中型坦克:
长度/宽度 5.92m/3.00m,高度 2.45m,重量 26.3吨,乘员数 4人,
发动机 V-2-34型 500马力,最高行进速度:公路54km/h 越野40km/h ,
最大行程:公路302km(451km),越野209km(386km)
主要武器: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径,备弹77发,仰角-4°~+29°
辅助武器:2 X 7.62mm DT机枪,备弹2898-4725发
装甲 20-88mm
KV-1型重型坦克:
战斗全重 43500kg 车长 6.80m 车宽 3.33m 车高 2.71m
发动机 V-2-34型 500马力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5/12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25/151 km 乘员 5人
火力装备76.2mm Model1940 L/41.5;3x7.62mmDT 弹药76.2mm:111发;7.62mm:3020发
装甲 35-110mm
         德军方面:
Panzer 3型中型坦克:
重量: 21800kg 乘员: 5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120 TRM 265马力 速度:公路: 40km/h 土路: 20km/h 
行程: 公路: 165km土路: 105km
武器: 50mm KwK 38 L/42 2 x 7.92mm MG34
装甲 10-37mm
Panzer 4型中型坦克:
重量 23.5吨 乘员数 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120TRM 3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40km/h土路: 2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10km,越野130km
主要武器 75mm KwK 40 L/43炮,备弹87发 辅助武器 2 X 7.92mm MG34机枪,备弹2250发
装甲 17-44mm
(注:早期苏军大量装备的BT-5,BT-7以及T-26型坦克性能参数均略去。
BT型坦克得名于俄语快速坦克的意思,这类坦克追求的是高机动性和较强火力,但是极大地牺牲了装甲防护。这种思想来源于早先的骑兵部队,即最大限度发挥装甲部队的冲击及突破战术。但是随着反坦克武器的长足发展,这类坦克被证明价值有限,在高速突防的过程中面对敌人的反坦克火器这类坦克基本上没有多少生存能力;
T-26型中型坦克系苏联1929年设计的老式坦克,原来是双炮塔,由于机械故障频繁后改为单炮塔,这种坦克用于步坦协同作战,装甲比BT型坦克稍好但仍然过于薄弱,速度很慢,火力还可以,是苏德战争爆发时红军装甲部队编成中数量最大的一型。由于无力对抗新锐的德军三号及四号坦克、加之战争爆发时红军的战略失误,这种老旧的坦克在极短的时间内损失殆尽。)
[注6]:所谓三位一体,就是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三元素辩证统一。过分强调其一或其二,都会导致牺牲另外的元素。优秀的坦克在于这三者的平衡设计,这也是为什么苏联的T-34型坦克被认为是二战初期最优秀设计的原因。
[注7]: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的《二战秘密档案》一书中提到红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一份进攻计划,即在1941年6月15日对德军发起全面进攻(德军进攻苏联是1941年6月22日),只不过因为苏联西部边境糟糕的运输条件导致计划无法按时实施。我并没有在任何其他文件或著作中看到过这份进攻计划,索科洛夫先生也没有给出切实可信的证据,在这里我无法赞同他关于红军率先进攻的论断。
[注8]:引述的第一部分战况发生在1945年柏林战役;第二部分战况中提到的惩戒营是苏军特有的一种作战单位,其人员全部由犯有过失的士兵组成,这些士兵基本上被认为是在战斗中临阵畏缩者。
[注9]:西方面军司令员德米特里.巴普洛夫大将由于在边境保卫战中的糟糕表现,于1941年7月中旬被震怒的斯大林下令枪决。
[注10]:铁木辛哥,骑兵出身。苏芬战争中,他任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带领刚刚经历大清洗浩劫的红军进攻芬兰,结果在全世界面前丢尽了面子。希特勒据此认为苏联以优势兵力对付一个小国都如此费力,德国军队一定能打败孱弱的红军。卫国战争爆发时他是国防人民委员,曾经几次驳回了西部特别军区要求进入野战工事的请求(请求者就是后来被军事法庭枪决的巴普洛夫大将)。几个月后,他担任西方面军司令,结果一上任就碰上斯摩棱斯克会战,苏军损失惨重,斯大林甚至动了将其送交军事法庭的念头,只是由于朱可夫为他说情,才让其逃过一劫。随后,接替被免职的布尼琼担任西南方向红军总指挥,结果基辅会战红军被歼灭70余万,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规模的歼灭战而载入史册。稍后,南方方面军的库里克元帅主动放弃刻赤半岛之后,暴怒的斯大林将他降为列兵,其职务由铁木辛哥兼任。铁木辛哥总算挽回了一些面子,在罗斯托夫战役挡住了德国第一装甲集群的冲击,取得了开战以来第一次胜利。在而后的1942年春夏爆发的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铁木辛哥所属方面军遭到惨败,三个集团军被围歼,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战线再次崩溃,斯大林下令免去铁木幸哥司令员的职务,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被派到西北方面军去协调指挥,至此铁木幸哥再也没有得到过历史舞台的聚光灯,战后历任过几个小军区的司令员,最终安静的老死在莫斯科,享年75 岁。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我很破吗…………

TOP

原创:红色悲剧(比较长,有兴趣的人请进)

某人的签名档 还写着 KOSS Porta Pro
唉。。。。

TOP

返回列表

皖ICP备17017115-1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