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全系列香港机型即时价格信息微软Surface Pro 9/Pro 8/Go 3/Laptop5/Laptop Go2/Studio 全国联保行货价格信息联想拯救者、小新、扬天及昭阳笔记本电脑全国联保行货报价华为Mate60、Mate60 Pro、Mate X5、Nova12 Pro、荣耀100 Pro、荣耀Magic 6 Pro手机行情苹果Macbook Pro/Macbook Air/iMac全国联保机型最新行情
THINKPAD 全系列正品全国联保行货价格信息合肥DELL戴尔XPS、灵越、成就、G16系列全国联保行货价格信息惠普战系列、星系列、光影精灵、暗影精灵全国联保行货即时价格信息华为笔记本电脑MateBook 14s/MateBook 16s、Matebook X Pro、D14、D16系列/荣耀MagicBook 苹果iPhone 15/15 Pro/15 Pro Max/iPad Pro 2022/iPad Air5/Mini6全国联保机型最新行情
ThinkPad子品牌ThinkBook新青年创业本价格信息联想、THINKPAD、戴尔、华为、苹果和微软Surface产品官方客服地址及联系电话NBCLUB办公地址、电话及交通路线笔记本电脑配件最新价格信息 内存及固态硬盘等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面炮战

[这个贴子最后由bobwu在 2006/05/25 11:35pm 第 1 次编辑]

大战爆发时的战术与技术环境
  当战争爆发时候,各国陆军对「下一场战争」的想象都是在高度机动环境下的一连串遭遇战,没有人会相信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几乎长达四年的艰苦壕沟战。所有的准则教范都是攻势主义下的产物,部队训练除了不断强调这种精神外,精神力可战胜物质的观念也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这种观念尤其在法国陆军中最为显著,受到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勃格森(Bergson)的影响,他们相信精神战力(élan)可以压倒一切,而战争的结果受到双方精神战力强弱所支配,精神战力强的一方可藉由不断运动、压迫,促使守方崩溃。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当时主要的炮兵战术是利用马匹拖曳方式将火炮拖曳至火线,由人力在敌火下推行火炮进入阵地实施直接射击,利用猛烈的火力粉碎防守方的意志。在这样的战术思维下,当时炮兵发展的重点是提高野战机动力,而最著名的产品就是法75速射炮。一次大战前现代炮兵战术中的「间接射击」、「反炮兵技术」、「几何校正法」才刚刚起步,而且由于这些方法都跟野战轻炮兵的思潮、建军方向背道而驰,多少也受到各国当权者刻意的忽略与打压。
  战争是军事思想最好的考验,普法战争的结果显示从拿破仑时代以来的步兵横线冲锋战术已到了尽头,而一次大战战场上强大的火力:速射炮、机枪、步枪,更证明了精神战力不过是绞肉机前面的牺牲品。到了1915年初,战争已进被从瑞士边界到比利时间长达700公里的战壕固定下来,自此壕沟战成了战争的主体,防御再一次被证明是较强的战争型式。面对这种型态改变,一战前的轻炮兵速射炮战术也不再有发挥空间。
一战炮兵思潮演进
  根据英国陆军上校Bailey在其名著「Field Artillery and Firepower」(1989)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炮兵思潮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草创期(2)实验与建军期(3)摧毁期(4)中和期 。
草创期(1914年)
  在一次大战爆发的时候,大部分陆军都将炮兵视为一种步兵的辅助兵种,大量的口水浪费在讨论炮兵如何在运动战中协助步兵攻击,完全没有在之前发生的日俄战争与巴尔干战争中学到任何经验。以战前德军为例,准则明定炮兵主要任务即偕同步兵进行攻击,但在战前完全没有任何的计划提供部对此方面的训练,因此在战争爆发的前几个月中,德军炮兵不是找不到自己的部队,就是把大量弹药投在自己人身上;而法军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是,在步兵的背上涂上明显的白漆以供炮兵识别。
  虽然拿破仑的「炮兵集中」 观念被后来的军人奉为圭臬,但在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陆军认知的「炮兵集中」,指的是将大量的炮兵集中在第一线上。以德军准则为例,其中要求指挥官应尽可能地在战场空间许可的条件下,将手中的火炮在敌战线前排成一线,以直接瞄准射击方式在敌军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以便步兵突破。在日俄战争中,炮兵间接射击被证明具有高度战术价值,机枪的出现使得轻炮兵进距离直接支持射击变成一种自杀行为,但是这样的经验却被欧洲各国陆军轻易的以「间接射击不利炮兵伴随步兵运动」为由否决。
  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各国陆军所谓的「反炮兵」 观念,还是停留在拿破仑战争中「炮兵决斗」的浪漫想象中:轻炮兵冒着矢石推炮前进,发射旺盛火力摧毁敌军火炮。在战前的德军准则中提到「炮兵决斗」之外的有关「反炮兵」方法,不过准则至中的建议是利用步兵突击摧毁敌军观测、指挥所,以使敌军炮兵陷入混乱;而法军对「反炮兵」战斗的看法更为极端,认为任何将弹药运用在提供步兵直接支持以外的地方上都是浪费,并且在1913年出版的准则中明令禁止。
  同样的,在1914年欧洲陆军中几乎没有所谓的「指挥、管制」(C2)观念,炮兵只是单纯听从步兵指挥官的命令,所谓的炮兵指挥不过就是「向我军刀所指的地方射击」。战争爆发的时候虽然大部分的陆军都在步兵师中成立了独立的炮兵指挥单位,不过这也就是战争爆发前几年的事情;举例来说,皇家陆军在1912年的编装表中才首次出现「师炮兵指挥官」这样的职位与「炮兵旅」这样的单位,但直到战争爆发,皇家陆军都不曾实施过任何师炮兵的偕同指挥训练、演习。
  部分国家陆军在开战时有所谓的「军炮兵」的组织,不过这所谓的「军炮兵」只能够说是军炮兵预备队;以德军为例,编制在军炮兵阶层的155榴炮营经常性的配属给军所辖的某一师,并且无论在作战上还是行政、后勤管理上,均受该师管制。在德军编制中,最高炮兵指挥官是师炮兵指挥官,军级以上单位的炮兵军官都仅能担任参谋的工作,而且直到1917年第五军团发动Passchendaele 攻势的时候,军团炮兵总监Uniacke中将还没有权力参与军团作战计划的拟定工作。
  而战前对炮兵轻量化、机动化的要求,也在各国炮兵装备、弹药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国炮兵主力都是所谓的「速射炮」:法军model 1897 75mm 、德军 77mm 、英军 Mk I 18-pdr、俄军 76.2mm。这些火炮所能发射的高爆弹药最重的也只有8公斤,根本无法摧毁野战工事。而当这些轻量级的速射炮被迫后退到战壕后方时,炮兵更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可以进行高角度射击的装药,以最有名的法军model 1897 75mm炮为例,虽然技术上最大射程可达9,000公尺,但因为在准则中被限制仅能在4,500公尺范围内进行直射击,因此当他们进入到壕沟后方射击阵地的时候,才发现瞄准具上的刻度划分最远只到6,000公尺,而更夸张的是,法国根本没有生产高角度射击用的装药。
实验与建军期(1915)
  当一次大战初期攻击的动量终于在1915年初停止下来的时候,炮兵部队面临的可以说是一连串的丑闻。
  弹药不足
  首先登场的问题是弹药严重不足,由于事前没有任何一国陆军想到战争会演变成为持久消耗战,因此各国陆军开战时后勤准备的不足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廿世纪初几场战争的经验,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军平均每月消耗炮弹87,000发,而到1912年巴尔干战争时,保加利亚军每月消耗的炮弹数就急遽增加到254,000发。炮弹消耗量虽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平均消耗量增加了3倍,但西欧主要国家却没有任何长官发现这个重要现象。
  大战爆发的时候,法国陆军炮弹总库存量还不到5,000,000发,更夸张的是,如果详细计算法军炮兵主力model 1897 75mm炮的炮弹库存量,每一门炮可发射的弹数甚至不到1,300发,相较于model 1897 75mm炮的惊人射速(最大每分钟30发,标准每分钟20发),全法国的75mm炮弹可以在两小时内射光。法军会只有这一点点的炮弹库存量,是因为战前推算每月最高消耗弹药数为100,000发,因此五百万发炮弹足够让法国打四年,但没想到单单在1914年开战后的短短几个月,法军的月平均耗弹量就达到了900,000发。
  法军坚强的盟友——英国皇家远征军的状况也不遑多让。英军在战前的弹药储备更远低于法国,而严重弹药不足的状况严重限制了英军作战,1914年10月第一次Ypres会战的时候第一军团司令海格将军 甚至不得不下令各师将弹药集中在某几个炮营,并把无弹药可发射的炮营一律撤退至后方。但是弹药缺乏的问题不是单纯「做炮弹」三个字可以简单解决,首先由于德国U艇的封锁,英国根本没有足够的铜可以做弹壳。其次,英国原本金属线性加工的技术就比较落后,即便有了足够的铜,英国也没有足够的工人和机具来生产。第三,英国的化工技术本来就远远落后在德国之后,因此不但无法大量生产新式火药,更重要的一个东西:炮管复进油 (当过炮兵就知道这是啥玩意)英国也无法生产出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缺乏新式火药的结果,使得英军空有弹药却无法生产足够的引信 ;缺乏复进油的结果,英军虽然敢造出一大堆火炮,但很快就通通变成停用待料的黄色装备。而在甚至动用了强制各炮营回收空弹壳后送至英国本土回填弹药等等诸般手段之后,1916年三月英国每月可生产的炮弹数终于达到每月176万发的规模,才勉强可以满足第一线炮兵部队的需求。
  相较于英军跟法军的窘境,俄军在开战时有1,200万发炮弹的库存、德军有超过2,000万发。德军虽然库存较多,但却由于需要进行两面作战,时时也发生吃紧的现象。
  弹种配置错误
  其次的大问题是弹种的问题。
  如前所述,大战开始各国所面对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弹药不足,但接下来遇到的问题是: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与生产分配上,超过50%的弹药是「榴散弹」。所谓的「榴散弹」 是在炮弹弹头中预先储存着大量的钢珠,射击时需预设引爆时间,当炮弹飞行到一定时间时内部火药引爆使弹帽脱落,让内部的钢珠散布出来。一个简单的了解方式是,把榴散弹想象成为一枝在空中发射的大型散弹枪,可从空中向地面发射大量散弹。一次大战时榴散弹是小口径速射炮的标准弹药,以法制model 1897 75mm炮榴散弹为例,在4,500至5,000公尺的最佳射程时,榴散弹可以将钢珠散布在一个25×150公尺的范围中。榴散弹在对付开阔地中的敌人时非常有效,但是也存在下列缺点:第一、榴散弹无法摧毁野战工事;第二、榴散弹的次级火药因为生产质量不良,非常难以控制释放次弹药的时间。但是相对于当时高爆弹(HE)更不稳定的质量,榴散弹还是各国唯一的选择。
  当时由于缺乏控制火药燃烧及内爆的能力,一战中大部分的高爆弹头没有办法产生足够的碎片,也就是说,当时的高爆弹头仅能利用震波杀伤敌人,而不能利用碎片杀伤敌人,这使得占协约国炮兵半数以上的轻型速射炮无法产生具有足够杀伤力的阵波。首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德军,德军率先生产了有效的高爆弹头,并从而转换77mm速射炮的脚色——发射化学毒气弹头——解决了相关困扰。
  炮兵的权力斗争
  第三个大问题是炮兵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廿世纪前半,各国陆军炮兵均概分为「野战炮兵」及「要塞炮兵」两大类(德军称做Foot Artillery、英军称为守备炮兵、美军则是海岸炮兵),但是虽然炮兵地位低落,两者间的恶斗仍无休止。传统上,野战炮兵负责所有伴随步兵运动的轻、中炮兵单位,而要塞炮兵则管制一切固定不动的炮兵设施与重炮,如:岸防炮、防空炮、攻城炮与臼炮。随着战线的静止化,野战部队愈来愈需要要塞炮兵的重炮支持,但两种炮兵间的差异也愈来愈明显。以德军为例,两种炮兵间不但在人员晋用时从不交流,甚至两者间有不同的密位 计算方式。
  相较之下法军没有出现这类的问题,原因是法军根本没有重炮兵部队。如前所述,法军战前的准则中根本不允许炮兵进行间接射击,也因此法军中没有任何的榴弹炮。法军把所有的炮兵都赌在model 1897 75mm炮上面,相信唯有快速而猛烈的射击,才是摧毁敌军信心的唯一方法;不过当巴尔干战争发生,法军观察团的报告指出model 1897 75mm炮对野战工事完全没有效力时,法军的观点是巴尔干战争是野蛮落后国家的战争,经验完全不可取。
  轻野战炮兵与重炮兵
  第四个问题是炮兵口径的问题。如前所述,各国在开战时主力都是轻炮兵,而时战结果很快让各国陆军了解轻炮兵在廿世纪战场上是没有效力的。在开战时,法军有3,840门model 1897 75mm炮,但只有308门火炮口径超过75mm;到1918年比例好一点,model 1897 75mm炮占总炮兵火炮的比例下降了24%,但这些火炮最终是卖给美军。德军的状况好一点,在1909年编装表中,每个步兵师中有一个炮兵营配备105榴炮 、每个步兵军中有一个150榴炮营 ,数量与法军相较大约是7:1。
  不过即便是德军对重炮兵与榴弹炮的认识远远超出其它参战国,但是德军的准则还是没有善用此一装备上的优势。在德军准则中,榴弹炮与重炮的功能还是仅限攻城用途,而不是运用在野战火力支持上。到1918年底,德军总共拥有6,764门77mm速射炮与12,286们更大口径的火炮,大约是法军的五倍。
  相较于德军、法军,英军轻速射炮与重炮的比例由于波尔战争经验的结果,一直维持在1:1上下,不过这个比例是英军全军的比例,最初在远征军 中重炮的比例仍然是少得可怜,不过随着后方单位不断向前线移动,在1918年英军轻重炮比例仍然维持在1:1上下。
  火炮与人力
  由于战争进度的拖延,各国渐渐能够完成动员工作,不过就在完成大量动员的同时,火炮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如之前拙作「炮管制作技术的演变」所提,一战时期如何有效率制作炮管实为令人头大的问题。德军使用的方法可谓是「锯箭法」,把原来每个炮连6炮的编制缩减为4炮,马上就可以多出一大堆的炮连,在增加生产与缩小炮连编制的双重努力下,德军从开战时的838个炮连扩充到1918年4,460个炮连。而在同期,英军也从554个炮连扩充到1,796个炮连。
问题最严重的是法军。由于在法军编制中,机关枪是属于野战炮兵的一部分,因此当1915年法军大量扩充机枪部队的时候,不足的人力一律从野战炮兵单位中?#123;用,使得炮兵单位中有经验的基层军官、士官极度缺乏,不仅新设炮连无法了解上及交付的射击命令,甚至连最基本的射击技巧都有问题。而在装备、人力双重缺乏下,一战期间法军炮兵仅从1,040扩编至2,286个炮连。
  间接射击技术
  如同本文之前提及,一战爆发时各国使用的准则还是以放列直接瞄准射击为基础,对于间接射击所需相关知识均付之阙如。首先是有关射击观测的问题,在一战之前由于炮兵采用直接瞄准射击战术,因此各单位均无实施观测的经验。基本上当时各炮营中最有经验的观测者都是营长,而且其中包括方位、测距等数据基本上都是靠经验,这不仅使得观测、修正时间拉长,也通常丧失了奇袭的效果。更多的问题出现在直接瞄准射击战术上,由于所有的训练都是针对直接瞄准而来,也就没有人知道要如何观测纵深目标。接下来的问题是没有适当的地图与测地技术,在一次大战战前各国所绘制的地图对炮兵来讲太粗糙,而刚起步的空中侦查技术离成熟也还有一大段距离,因此炮兵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也很难描述敌方目标在哪里。不过即便知道自己在哪里,当时由于缺乏对射击时内外弹道的认识,射击时只有标准射表可以参考,要击中敌人还是运气成分居多。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进行测地与试射,不过战争是推动技术最好的动力,在各国陆军努力建立炮兵测地、试射标准程序的同时,另一套如何利用敌军测地、试射程序进行反炮兵射击的程序也建立起来。直接对目标进行试射的方法很快就被放弃,很快就被参考点是射程序取代,但由于一战期间对敌方火炮声音、火光观测、测距的反炮兵技术快速发展,很快地利用参考点试射的方式就被单炮实施试射,其它所有炮连皆利用此一试射结果进行图上校正的方式取代。
  解决了试射的问题,还要解决更大的问题:「通信及管制」。传统轻野战炮兵单纯扮演步兵炮的角色、伴随步兵运动,因此与步兵间通信的方法是利用传令的方式,不但慢、更缺乏效率。当步兵攻占一线敌人阵地需要炮兵移转至下一线目标时,常常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前提是传令人员要平安达到己方炮阵地才行。
  最先出现的改良法是用地境线限制炮兵射击范围,使用固定弹幕(Standing Barrage)压制守军,并以射击时间表及信号严格管理炮兵火力转移。但这样的做法很快被识破,德军在两条间设置大量据点、机枪巢,并以简单交通壕连接。由于固定弹幕射击效果以发射单一、连续的弹幕效果最好,也最容易管制,而为了清除散布在两道战壕间的据点,弹幕必须来回「扫动」,不但分割了原本威力强大的「大弹幕」为一块块小弹幕,更增添了指挥管制与步炮偕同的困难。而到了1916年,所有欧战主要参战国都已经使用了更为复杂的「爬行弹幕」 ,以遂行步炮偕同作战。
摧毁期(1916—1917)
  在历经了混乱的草创期与令人尴尬的实验建军期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炮兵来到第三个阶段:「摧毁期」。而这个阶段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炮兵征服、步兵占领」。
  在1917年初,德军决定主动?#123;整西线态势,将战线收缩至新建的兴登堡防线中,而兴登堡防线在设计上强?#123;纵深的弹性防御与反斜面阵地工事,使得德军可以用更少的兵力阻止英法军的攻击,从而抽?#123;人力至东战场寻求决定性胜利。西线最初的壕沟战是由临时性阵地逐渐扩充构筑为半永久性设施,当协约国部队面对到德军既设永久性国防线时,首先使用的方法就是:利用中大型炮兵火力摧毁据点、工事,而利用轻炮兵在铁丝网间扫出一条通道。利用轻炮兵来炸开铁丝网到底有没有效率,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般来说配备4门model 1897 75mm炮的炮连,可以在4500公尺处射击600发后,在铁丝网中开辟出一个25公尺×30公尺的通道;而当距离增加到7,000公尺时,所需发的弹药数也增加到两倍。
  当英军在1915年三月在Neuve Chappelle 发起反攻的时候,德方守军面对了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猛烈炮击,363门火炮进行35分钟的猛烈射击,使得英军出奇顺利地达成了初步目标──在英军射击计划中,轻炮兵主要是摧毁铁丝网、重炮兵则攻击战壕──但由于重炮兵火力准确性其差,德军在从震撼中恢复后迅速规复阵地,使英军攻势最后以失败收场。交战各方在这个会战后学习到相同的错误教训:只要有足够的装备跟弹药,炮兵可以为步兵清除一切的障碍,双方指挥官都相信只要弹药愈多、步兵的工作也愈轻松,因此从1916到1917年,会战前的炮兵准备从几十分钟增加到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
  而随着炮兵脚色日渐吃重,反炮兵战斗也成为作战焦点,重炮兵主要的任务也从要塞攻击转变为反炮兵战斗,而反炮兵的炮战计划也日渐成为僵化的数学计算问题。以英军为例,在战时准则中要求在战线中央地带的每一门敌炮,己方均须相对配置一门反炮兵火炮;而在战线主轴的两翼,则是一门反炮兵对付敌方四门火炮;而要消灭一门在适当掩蔽部中的敌军火炮,需要100发6吋或8吋榴炮弹,或60发9.2吋榴炮弹。
  因应着上述的转变,1917年美军准则中明确指出炮兵任务的优先级为:
(1) 摧毁敌方铁丝网。
(2) 发现并摧毁敌方战壕及工事,同时摧毁或妨碍敌方的防御。
(3) 防止或干扰敌方炮兵行动。
(4) 防止敌预备部队通过弹幕。
(5) 摧毁任何已知的敌机枪。
  较长的准备射击其实制造了步兵更多的困扰。首先,大量装备弹药集中与长时间准备射击,使会战失去了任何奇袭的可能;其次,德军开始在预备阵地中大量兴筑混凝土地下掩体,方便部队躲藏,而第一线部队则在炮击开始后改至弹坑中躲藏,留下空的战壕给英法军炮击。
  
中和期(1917—1918)
  经过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与失败,欧战各方逐渐摸索出了新的战术来突破站长僵局。举例来说最有名的德军突击队 战术就是试图利用小部队渗透的方法,来突破僵化的战线。
  就炮兵战术而言,各项积极性的实验最初出现在东线战场,而新战术的主要信念建筑在「炮兵的主要工作是中和而非摧毁」上。在炮兵中和、压制敌人的同时,步兵利用对手丧失平衡的空档攻击,最后使战斗型态恢复到运动的型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面炮战

法国 M1897 75毫米野战炮

French75mmWW1DSC_1148460788.jpg (59.09 KB)

French75mmWW1DSC_1148460811.jpg (79 KB)

WW1Kanoner75mmDS_1148460838.jpg (68.62 KB)

TOP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面炮战

德国M96 77毫米炮

CanDSCF4560_1148460898.jpg (108.16 KB)

CanDSCF4561_1148460930.jpg (80.71 KB)

CanDSCF4558_1148460984.jpg (71.52 KB)

CanDSCF4576_1148461024.jpg (76.95 KB)

TOP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面炮战

终于有新鲜东西出来了。

TOP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地面炮战

繁体修改过来了。

TOP

返回列表

皖ICP备17017115-1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113号